1931年,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为改名逐级上报,终获国民政府备案_文史_中国西藏网
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雍和宫堪布贡觉仲尼像(喜饶尼玛供给) 1931年, 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雍和宫堪布贡觉仲尼(1885—1944)向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提交陈述,要求将其汉文名由“棍却仲尼”改为“贡觉仲尼”。这件事,说来话长。1924年,贡觉仲尼受西藏地方所派,至雍和宫任堪布。在特别时期,他作为西藏地方代表,自动与中心政府触摸,致力于改进西藏地方与中心政府的联系。1929年时,贡觉仲尼由国民政府任命为“入藏宣慰专员”。1931年返京担任西藏地方驻京办事处处长,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心履行委员等职。 少数民族人士到内地,为便利沟通,天然以汉语音译其名或爽性起个汉文姓名。1924年, 贡觉仲尼初到内地时,即请人代译名为“ 棍却仲尼”。这个音译名从汉语字面上了解是简略引起误解的。其时,就有人以此作谐词,发表于报刊,虽为对事不对人的戏弄,但也不雅观。有史料称,贡觉仲尼初度去见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戴看了他递上的手刺后,攀谈中便多说了几句,粗心是从字面上了解,好像“ 棍却仲尼”有损“孔圣人”(即仲尼),主张他能够更名为 “贡觉仲尼”。“棍”改为“贡”,“却”改为“觉”,意思立刻就变得不相同,从汉文字面看起来的确就巨大上了。 1931年10月,贡觉仲尼跟着在内地居留时刻的推移, 加之自己汉文水平的进步,正式向蒙藏委员会进呈称: “窃查棍却仲尼姓名原从藏文译音, 彼时自己初到内地, 不识汉字, 因即请人代译, 未能详加清审。现以汉藏字音对勘, 殊觉棍却二字不甚契合, 且字面亦欠庄雅, 拟将棍却仲尼改为贡觉仲尼, 庶于字音、字面两无惋惜。嗣后关于全部职任上公函、函电应行署名之处概用贡觉仲尼字样。理合呈请钧鉴, 别离呈转存案。” 为此, 蒙藏委员会“准予存案”专呈送行政院。11月5日,行政院为“准棍却仲尼改译为贡觉仲尼请鉴核存案事”致国民政府呈。两天后, 国民政府公布第三三九九号指令,准予存案。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三三九九号指令档案影印件(喜饶尼玛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贡觉仲尼后来在填写相关表格时,除了名外,还像内地人士相同为自己取了一个字,即“寿丞”。 少数民族官员译名更改由中心政府颁令存案, 实属不多。足可见国民政府对西藏业务之注重及对西藏地方代表贡觉仲尼的重视。 贡觉仲尼汉译名的选、用与他在内地对汉语的了解以及他个人对所负任务的定位和需求都有亲近的联系。咱们且不管是否有谁提议或主张,改名是其本愿。贡觉仲尼汉译名的更改,不是简略的字面改变。它清楚地反映了西藏等边远地方人士对民族文化的知道与改变进程,充分反映了藏汉民族间的往来沟通融合。(我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喜饶尼玛)